Friday, 1 January 2010

讀<<第56號教室奇蹟>>後之整理--part 1--柯爾堡「道德發展六階段」

在這本書中,第56號教室的老師—雷夫.艾斯奎(Rafe Esquith)是以信任為地基,柯爾堡「道德發展六階段」則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。

什麼是六階段呢?

第一階段:我不想惹麻煩

思考的迷思:以恐懼為基礎。

長者行為:總是威脅說「不乖就要你們好看」,或是「等你爸回來,你就倒大楣了。」這種  思考不斷地被強化著。

學生行為:一切行為幾乎都以「不惹麻煩」為原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他們做作業是為了不惹麻煩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他們排好路隊讓老師高興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課堂上安靜地聽講來贏得老師的竉愛。

結果:學生或孩子們在此階段除了知道「要害怕師長的憤怒和權力」以外,什麼都沒學到。

正確思考應為: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,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,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已。

第二階段:我想要獎賞

思考的迷思:
    --> 孩子們因為良好行為而得到獎賞之後,就會大大提高重複我們所認可之行為的可能性。
-->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。

例子:
師長行為: 一位歷史老師讓授課的各班作比賽,看哪個班的作業完成度最高。勝出的班級在學期末將得到獎品。

學生表現:作者和作業完成度最高的班級聊過以後發現:儘管他們在完成和繳交作業方面做得很好,但對歷史的了解卻極為有限。

其實:這位老師已經忘了「歷史知識」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。
正確思考應為:我們要讓孩子知道,行為得宜是應該的,不需給予獎賞。


第三階段:我想取悅別人


思考的迷思:
    --> 孩子是為了師長才刷牙的嗎?
    --> 孩子是為了師長才繫鞋帶的嗎?

師長行為:孩子的取悅會讓師長的自我膨脹。看到學生們對你表現出你以為的敬意,當你叫他們跳,他們就應聲跳起,這種感覺真好。

學生行為:為父母努力的念頭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。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,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主修科系。

結果: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備感沮喪、厭惡工作的人,他們無法了解為什麼自己對生活如此不滿。

正確的思考:
 --> 至少他們曾經為取悅某人而努力過。
 --> 引導孩子做事情不是為了他人才做,而是為自己的意願。

第四階段:我要遵守規則

         讓孩子們懂規矩是必要的。
         參與制定班規的孩子比較願意遵守規定。
         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班規其實是好的—這可以讓孩子們學習適應不同的環境。
         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處理行為界線和期待。

思考的迷思:
 --> 如果我們要孩子接受有意義的教育,我們真的想要孩子因為「規則」說他應該這麼做而這麼做嗎?
 --> 如果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在思考上從未超越第四階段,那麼當中有多少人要被除名。

例子:

師長行為:如果老師給學生任何一個東西 —計算機、棒球或糖果— 學生有三秒鐘的時間對老師的善意表示感謝並說聲「謝謝你」。要是做不到,禮物就會馬上收回去。

學生行為:孩子們總是把謝謝掛在嘴邊。

結果:孩子們對於收到的禮物沒有真誠的感激,他們不過是遵守規則而已。這個「教育」也未擴展到孩子的生活領域。

印證:某天晚上,作者帶著這群孩子去看戲,和戲院裡的其他孩子相比,他們的感激之情沒有什麼不同。他們沒有向給他們節目表或幫他們找座位的接待人員道謝,也沒有向中場休息時幫他們上飲料的人道謝。他們的班規只限於----在某間教室對某位老師該有的行為。

另類思考:
 --> 規則固然有其必要性,然而在我們最景仰的英雄當中,有許多人之所以能成就偉業,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: 黑人民權運動領袖----金恩博士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聖雄甘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----羅莎.帕克斯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英勇的勞工領袖們----梭羅、麥爾坎X、凱薩.查維斯。

 --> 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,就要在教導他們了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,不受教室牆上的班規所限。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,更重要的是,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。

第五階段:我能體貼別人

         不論是對孩童或是成人而言,此階段都是很難企及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能幫助孩子們對周遭的人產生同理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

作者的做法:藉由帶領他們認識艾迪克斯.范奇和<<梅岡城故事>>。
        在小說中,艾迪克斯給他女兒史考特一個忠告,恰如其分地闡述了第五階段思考:「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,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…除非你能進入他的身體,用他的身體行走。」很多學生將這個忠告牢在心。

第六階段: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不悖

        第六階段不但是最難達到的,也是最難教的,因為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的靈魂中,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性在內。
        就定義而言,第六階段的行為無法教,也無法講述,一旦你做出示範,就等於違背了第六階段的定義。

作者的方法:不能討論自己的行為準則,於是他試著幫孩子們從別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。許多卓越的書籍和影片都找得到達成第六階段思考的人。

分享書籍:
    --> 約翰.諾斯的<<另一種和平>>:小說的主人翁---菲尼斯----是一位卓越的運動員暨第六階段思考者。大意是從未受過游泳訓練的他在一位友人前破了全校記錄,他的友人希望可以在全校、記者面前再重游一次來證明他的實力,但他拒絕了,並要求友人守口如瓶。因為他想破記錄,也辦到了,這就夠了。

-->亞瑟.米勒的<<推銷員之死>>

正確思考:試著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看到不同的觀點。

分享電影:
 --> <<日正當中>>:有槍手要殺主角凱恩,但凱恩選擇留下來。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,即便被所有人遺棄,即使命在旦夕,他仍忠於自己的原則。

 --> <<刺激一九九五>>:主角是一位囚犯,在獄中度過大半輩子的他,有一次他表示他的心聲:他覺得他很後悔,這不是因為委員們想要聽到他這麼說,也不是因為他在坐牢,他是真的由衷感到後悔。由此看來他已經蛻變成一個了解自己的第六階段思考者了。他的行為不是取決於恐懼、取悅他人,或是規則。他已經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。

態度:我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許,並且盡力而為。正因為孩子們無法無天,所以我們需要提高期望,不能讓無可救藥的行為迫使我們降低標準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摘自<<第56號教室奇蹟>>一書 p.53- p.66 --

0 意見 Comentario:

Post a Comment